在这座城市里,每个人在度过繁忙的日常,是疫情的突然而至,让大家不得不放慢脚步,甚至停顿下来,才把目光放到了一些曾被忽略的小事。当我们重新迈出步伐时,其实我们都有所改变了——不只是个人的生活习惯,还包括我们身边、环境,以及我们的吉隆坡。
过去两年,大家因疫情而面对不少的限制,以及必须遵守的条规。基本的程序无疑是出门戴上口罩、进入商店前测体温和签到、经常使用洗手液;最严格时期一度限制出门有10公里行动范围、保持人身距离、营业时间受限等。
作为Mano Plus生活选物店的首席执行员,黄菁翠(Jessie Ng)有时候会到一些餐厅、咖啡厅坐下享受一顿美食或品一杯茶,期间与老板聊一聊,从中发掘他们的故事。她也经常到不同地方走走,然后在记录下这些日常中的大小事。
这也是为何她能够在访问期间,轻易点出无数个我们在这座城市生活时,不曾察觉或当作理所当然的疫后小变化。
“这两年间,我们是从‘全球化’(globalization)变为了‘本地化’(localization)。因为大家不能旅行、出国,生活也慢了下来……尽管以前我们常说‘在地’,但现在大家是明显意识到了‘在地’的重要。”
她指出,以往大家不会去珍惜周边环境,直至行动受限制的时候,才会开始尝试了解多一点在地的事情,再逐渐变得重视“在地”元素。
疫后更关注在地文化与艺术
黄菁翠以The Exchange TRX商场和默迪卡118摩天大楼(Merdeka 118)为例,点出这两个吉隆坡新商场的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发布的照片,不少是具有社区元素,反映出它们要积极融入我们的生活,而非走商场常见的宣传方式。
“这是以前大家不会讲求的‘在地’元素……是这两年大家才看到这倾向。”
另一个在疫后的吉隆坡变得更受关注的元素,是艺术。她提到,去年杪开始有许多艺术相关的活动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走进吉隆坡,当时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。
“那时候无论是The GoDown(展览中心),还是敦李孝式路(Jalan Tun H.S.Lee)的一些活动场地,皆出现人山人海的景象。这也是以前没有的现象。”
“其实,这也符合我一直提到的:我们有很多元色彩的文化,但以往会被我们忽略,包括艺术。”
文创风潮带动 老店屋抢手
社区活化,是形容近年茨厂街之发展趋势的最佳用词。大家过去对茨厂街的印象,总会与“冒牌货”、“外劳”等字眼挂钩上。不过,茨厂街周边区域的发展,也在近年出现不少的变化。
黄菁翠表示,本地人过去数年不常到访的茨厂街,现在大部分都是年轻一代,还有不少友族同胞。
“现在这里有很多充满文青风格的咖啡馆,然后还有翻新后的丽士杂锦(RexKL),接着还有BookXcess进驻,让大家纷纷去打卡。这掀起了一股社区的繁荣……或可回到叶亚来繁荣的时代。而这,都是后疫情的现象。”
她也提到,老店屋现在变得相当抢手,因为大部分商家现在偏好老店屋,而非新店屋。尤其是茨厂街和苏丹街一带,以及一些旧社区,如富都、金马律等。
她认为,这些保留了老店屋原有面貌的新店,反映出复古风的回归,也带出了大家如今会重视历史文化。
“进驻邻里”趋势蔚然成风
商家除了进驻吉隆坡市中心的老店屋,也有不少把目光转到了一些住宅区内的店屋。黄菁翠指出,当大家的活动范围被归限于10公里时,社区内的商业活动也就随之被带动了。
“以前大家都会去到购物中心、到吉隆坡市中心。可是,当你不能出去的时候,很自然地,你只会去你家附近。因此,这两年兴起了一个趋势——进驻邻里(neighbourhood)。”
她解释,受到疫情影响,部分商家面对高租金而无法在购物商场设店;消费者行动范围受限后习惯了到住家附近采购;加上商场比较多条规和限制,促使商家们选择退出商场,转向邻里的店屋。
“因为方便,邻里内就有了,不用去到太远。不少人现在去商场的习惯,也变成只是买必需品,而不会遛达。因此,最快崛起是邻里小店。”
除了咖啡馆,其他在社区、邻里内越来越常见的商业活动,还有中国、韩国、线上转线下的便利商店;销售口罩、快速检测试剂盒、保健品等的药剂店;以及肉类、水果的专卖店等。
疫情带动注重“户外元素”
另一个疫情下出现的现象,是“户外”与“室内”的变化。随着疫情相关条例逐步放宽,吉隆坡市中心的人流也有增无减,当中绝大部分是本地人。
黄菁翠点出,此前活动受限,促使大家如今变得渴望户外;所以考量到这因素,新型的购物商场会选择打造空中阁楼。
例如,武吉免登城中城(BBCC)就在LaLaport设了顶层绿意公园,提供大家一个贴近大自然的环境。
“这是疫情前就做好了的规划,而在疫情发生后,户外的元素变得更重要了。因此,未来的购物商场可能都会融入这种元素。”
踏入后疫情时期,她也观察到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室内植物专卖店,反映出了室内种植日渐受到喜爱。
“植物以往都是种植在户外。苗园(nursery)也是在户外的。不过,我们之前长时间在家里,促使大家纷纷把植物带到了室内。尤其住在公寓的人。”
“这些……都是后疫情发生的点滴。之前大家不会去珍惜,是直至没有的时候,才觉得稀有。”
【相关新闻】:文创激活新动力 吉隆坡疫后重生